导师微沙龙 | 第87-90期回顾

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2







图片

活动介绍

图片



在2025年4月期间,为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帮助同学们把握未来化学及化工学科的发展方向,书院举办了第87-90期导师微沙龙活动。活动中,我们邀请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3D打印技术、化学研究尺度、光催化等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讲座分享与互动交流,导师们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从未来就业形势、大学生活规划等多方面向同学们提出建议,助力同学们在未来学业及事业发展中取得更大成就。



图片

活动过程

图片


01

4月10日 第87期 

材料学院 陈嘉瑶教授 —— 当高分子材料遇上3D打印的无限可能


材料学院陈嘉瑶老师深入剖析了3D打印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战略价值。陈老师从日常消费品制造延伸到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高端领域,生动展示了3D打印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场景。通过丰富的案例,陈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粉末成型、光固化、材料挤出等不同工艺的原理及发展前景,特别强调了3D打印在个性化医疗、快速建造、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材料性能、纳米级打印等专业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最后,陈老师结合自身从广东工业大学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经历,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图片          图片


02

4月17日 第88期 

材料学院 刘骥教授 —— 3D打印重塑未来制造发布


刘骥老师分享了高分子3D打印技术。刘老师提出,增材制造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正在重塑制造业格局。通过对丰富案例的分析,刘老师指出高分子3D打印技术从“设计自由”迈向“功能自由”,逐层堆积材料可以制造复杂结构,打破传统制造限制,开启“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新范式。刘老师特别强调,未来3D打印与高分子材料、人工智能的融合将催生出更具颠覆性的应用模式,激发无限创新可能,推动各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互动环节,同学们就人工智能与新型材料的融合、人工智能与3D打印领域的交叉等话题与刘老师展开交流讨论。讲座最后,刘老师就现阶段大学生活以及未来学业规划提出建议,鼓励同学们打开眼界,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图片          图片


03

4月18日 第89期 

化学学院 管伟江副教授 —— 分子之上


管伟江老师以化学学科的范式转移为核心,揭示了从分子本位到聚集体主导的认知革命,引发了同学们对物质本质与科学方法论的深刻思考。管老师以RNA修饰为例,揭示了其在配子形成、胚胎发育中的精密调控功能,为生殖医学研究开辟全新视角;技术层面,质谱与高通量测序等跨学科方法的应用,展现出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工具驱动发现”的特点。管伟江教授同时强调了“逆向思维”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举例印证了“非常规路径”的创新价值。讲座临近尾声,管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并对同学们有关保研考研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了切实有用的建议。


图片          图片


04

4月25日 第90期 

化学学院 刘建军教授 —— 阳光、空气和水的化学反应 - 漫谈光催化


本次导师微沙龙活动以“阳光、空气和水:光催化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自然界光合作用与人工光催化技术在能源、环保及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刘建军老师通过类比植物光合作用中叶绿素的催化机制,阐释了半导体材料的光激发原理及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强调光催化技术如何模拟自然界的能量转化智慧。活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光催化科学内涵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从自然规律中寻求技术突破的思维。正如刘老师所言,“自然界已为人类提供了最优解”,唯有以开放的视野、严谨的态度探索科学问题,方能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贡献创新力量。此次沙龙为同学们架起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桥梁,进一步强化了科研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学反馈

图片


学习了相关3D打印技术,了解了老师的经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需害怕每一次的尝试,不要以为每一次的尝试都会失败。未来一定会有用!努力过的事情不会白费!抓住机遇,提升技能,学习是当务之急。不要拖延、时间宝贵、珍惜时间,本在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我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人。追寻热爱,锻炼身体,拥抱新事物。不对抗身边人,而是与身边人对抗这个世界。

——拔尖A2402 曹文熙

 

刘骥教授本次为我们带来3D打印相关的介绍,通过从3D打印的起源、类型,到刘骥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情况的讲解,告诉我们如何解决3D打印的材料改性问题:通过冷冻,利用冰晶保留结构。为了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目前该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刘老师分享了他自身的科研经历,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先沟通、找前辈交流经验,会极大地减轻科研压力。

——生高2201 炼鑫淇

 

参加“导师微沙龙”第89期活动让我受益匪浅。管伟江副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化学科学从分子本位到聚集体的转变,揭示了离子晶体与两亲分子的本质区别及其性质决定因素。这种认知范式的革命性转变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更深层次的思考。讲座内容丰富且引人入胜,让我更加期待未来的科研探索。

——基地A2401 龚宇成

 

这场关于光催化的讲座为我打开了物质转化的新世界,当教授在介绍课题内容并加以例子展示时,我仿佛看到了阳光正在拨动分子世界的琴弦。光催化反应中,光子能量转化为化学能,通过这种能量转换手段,可以有效实现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光催化技术对生态循环的完美模拟,不同于传统化工,光催化剂精准调控电子和空穴的运动,在常温下启动分子层面的重构,让我想到了植物光合作用的精妙。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相关知识,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精英2201 叶宇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