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微沙龙 | 第94-96期活动回顾

发布时间:2025-10-16浏览次数:15



图片

01活动介绍

为拓宽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激发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宏德书院于近期成功举办第94-96期导师微沙龙系列活动。活动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化学、材料等学科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邀请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前沿热点话题展开讲座分享与深入交流,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前沿的专业知识,也为个人职业规划提供了有益指导。

图片

02回顾与总结

第94期:碳载活性位点的精准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李加展副教授


李加展老师从自身求学经历讲起,回顾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心路历程,着重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治学理念,分享了通过实践打通理论与实验壁垒的求学感悟。随后李老师聚焦本次讲座的核心主题,从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入手,详细阐述了碳材料凭借优异导电性、高比表面积等特性,在电催化领域具备的重要应用价值,同时客观指出当前碳载催化剂面临活性位点分散性差、调控难度大等关键瓶颈,并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成果,讲解了碳载活性位点精准调控的核心技术路径,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通过精准调控活性位点,可显著提升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为解决能源转化、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在互动交流环节,李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活性位点调控平衡、产业化前景等问题细致解答,让在场同学既收获了科研经验的启发,也深化了对相关学术领域的认知。

图片
图片

第95期:基于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柔性电子学——甄永刚教授


甄永刚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材料应用的实例引入主题,播放短片呈现材料在手机屏幕、智能穿戴设备等日常场景的应用,直观引入材料的基础概念,明确其作为科技与生产生活载体的核心定义。随后系统梳理了材料分类体系,从传统无机材料到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从结构材料到功能材料,层次清晰地展现材料领域框架;并重点剖析半导体材料与超导体材料,讲解两类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场景。甄老师结合多位科学家发现导电聚合物的事迹,讲述不同学科研究者跨界合作、反复实验突破认知的过程,强调跨学科交流对突破科研瓶颈的关键作用,以及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在学术探索中的核心地位。互动环节,同学们就柔性电子材料稳定性、跨学科研究入门路径等提问,甄老师逐一予以细致解答,为同学们的后续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启发。

图片
图片

第96期:关于“蓝天白云”的催化故事——张润铎教授


张润铎老师围绕化工与环境学科展开分享,为在场同学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实践指导的学术交流。张老师对化工与环境学科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做了简要介绍,明确其以环境治理与能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主题,详细讲解了催化技术的重要性、分子筛相关知识及工业应用实践,同时聚焦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碳减排,让同学们对学科应用价值有了清晰认知。随后,张老师结合学院科研平台,鼓励同学们珍惜学习条件,沉潜钻研,真诚探索,积极联系导师参与科研实践,为未来学术与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整场活动为同学们深化专业认知、规划科研路径提供了有力指引。

图片
图片
图片

03同学反馈

听完李加展老师分享的大学与科研经历,我收获颇丰,也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李老师提到大学时平衡课程学习与兴趣探索的经历,让我明白大学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阶段,更是找到个人热爱的过程。他曾为钻研感兴趣的课题,主动泡图书馆查资料、向学长请教,这种主动探索的态度让我深受触动——原来大学的成长,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争取。而在科研经历的分享中,李老师没有回避失败:实验数据不理想、方案反复修改的困境,让我打破了对科研“一帆风顺”的幻想。但他那句“每一次失败都是排除错误路径”,更让我懂得科研的核心是坚持与严谨。这次分享不仅为我提供了学习与科研的方法参考,更让我坚定了踏实探索、勇于试错的决心,未来我也会试着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对大学学习与挑战。

——精英2401 吴天乐

这次导师微沙龙活动的主题是《基于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柔性电子学》,让我深受启发。甄永刚教授的讲座内容不仅展示了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前沿研究,也引导我重新思考传统材料科学的局限性。在日常认知中,高分子材料常被视为绝缘体,而通过设计与合成,它们也能具备导体或半导体的特性。这种颠覆性的突破,让我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无限可能。关于柔性电子学的应用前景,它不仅与化学、材料科学紧密相关,更与未来智能电子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例如,柔性显示器、可穿戴设备等,都离不开这种新型材料的支持。这让我认识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科学的突破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交叉之处。总的来说,本次微沙龙让我对有机半导体材料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也激励我思考在智能时代,如何通过材料创新推动电子学的发展。

——基地2401 樊宇乾

有幸参加本次导师微沙龙,张润铎教授围绕“蓝天白云”背后的催化故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大气污染的成因与治理路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教授从能源结构、产业过程到末端治理,系统阐述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前沿技术,让我认识到催化科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原子经济”与“清洁生产”的理念,启发我思考如何从源头实现绿色转型。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也让我对“科技治污”有了更深的使命感,激励我未来在相关领域持续探索。

——优培2401 支昊